学报首页 | 编委名单 | 目录索引 | 通信地址 | 规章制度 | 征稿简则 | 网上投稿 | 为您服务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编辑排版规则
2013-05-03 14:21  

  1 引言
  1.1 本规则制定的依据是国家有关的科技期刊编辑标准以及国内优秀期刊的编辑规范。
  1.2《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论文在撰写、编辑、排版、校对和印刷等工作环节必须遵照执行本规则。
  2 基本版式
  2.1《陕西科技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采用大16开本、幅面尺寸208 mm×289 mm,版芯尺寸164 mm×250 mm。
  2.2 学报正文采用5号宋体通栏横排,每页排印43行,非篇首页另加1行书眉,行间为5号对开空,公式与上下文字行间多加一个4号开空,凡碰到向量、上角等情况也要多加一个4号开空,每行43字。单号码页上加排学报刊名及卷号,双号页顶上加排作者、文章题目及期号。
  2.3 学报采用平装本,每年1卷,每卷6期(双月刊),每期80页(5印张)。
  2.4 刊登的每篇文章,一律自一页始排,版式上均包括下列内容:书眉、脚注、中文标题、 作者姓名及其工作单位和邮编、中文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正文、参考文献、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及其工作单位(英文)、英文标题、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3 封页
  3.1 封页包括封面、封2、封3、封底和书脊。
  3.2 学报为科技学术性刊物,封面设计应庄重、美观、朴素大方,有时代感,2~4色套印。每卷封面的色泽和版式应基本稳定。
  3.3 封面上应标示中文和汉语拼音(英文)刊名、出版年、卷次、期次、总期次及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编号,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
  3.4 书脊上标示学报中文刊名全称、卷次、期次、总期次、出版年月,数字均用汉字。
  3.5 根据排版需要,封2可刊登本期目次表,封2、封3可刊登广告、工艺设计作品、科技信息、市场动态、科研机构和科研成果简介等,必要时封3可接排内文。
  3.6 封底为版权页,在固定位置登载下列项目:中英文刊名、创刊年、刊期、卷次、期次、 出版年月,主办单位、编辑、出版、印刷、发行的单位及其地址、订购处、刊号、定价等版权事项。
  4 目次页
  4.1 中、英文目次表一般从封2后第1页起顺序排印,根据需要也可将中、英文目次表分别排于封2和封3,目次表不编入期刊正文连续页码。
  4.2 目次页的版头应分别用中英文标示学报的全称、出版年、卷次、期次、总期次等,中文可用3号或4号黑体,英文可用5号正体。版头下均加通栏单反线。
  4.3 目次表在目次页版头下,应顺序列出本期全部文章的题名、作者及起始页码。英文目次表可只列出主要文章的题名、作者及起始页码。
  4.4 目次表中的文章应按论文、技术研究、科技简报、综述等分类,文摘信息、简讯等短文题名则集中编排,放在主要文章之后。
  4.5 中文目次表,首先在版头通栏单反线下适当位置居中用3号宋体排印"目次"二字,字间空2格。"目次"下空2个5号空高的距离排印中文篇名及作者姓名等。目次表中各类文章 的分类字样,如"论文"、"综述"等均用5号黑体单独一行排于所分类的文章之上。
  中文篇名及作者姓名一般用5号宋体,篇号与作者姓名等排印在一行内,其间的连接黑圆点不应少于2个三连点。题名过长则需要转行,并缩进1格接排。
  文章作者在3人以内时,目次表上应全部列出;多于3人时,在目次表上只列出前3位, 并在第3位作者后加"等"字;2位作者之间、单名作者的姓与名之间,均空1格。每篇文章的起始页码一律右顶排印,并用圆括号括起。
  4.6 英文目次上的作者姓名,按国务院规定一律采用汉语拼音,姓在名前,名连成词,姓和名间空1格;姓的拼音字母全部大写,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名为两个字者拼音之间加连接号,对于复姓或非单名 的汉语拼音,音节界限有混淆可能的,可加隔音号","。
  4.7 英文目次表在中文目次表之次页,亦可印在正文末页或封3上。
5 页码与篇眉
  5.1 学报从正文开始连续编码,均按期编码。与正文内容无关的插页不编码。学报的首页和翻开的右页,都应是单数页。页码的数字应在装订后处于各页的相同位置上。
  5.2 每篇文章应排印在连续的页码上,确需跳页码时,应在中断处分别注明"下转第×页" 与"上接第×页",尽量不逆转页码。全期页码必须连续无缺漏及重复、空白等现象。
  5.3 在每页(或隔页)页眉上标示便于迅速识别的著录项目有:刊名;卷、期次;出版年月 、标识文章题名(过长可适当缩写),第一作者或几个作者姓名。
  6 正文篇名
  6.1 篇名(题目)应简明、确切、概括地表达文章的中心内容,要做到可检索,有特性,切忌冗长繁杂,一般以不超过20字为宜,避免使用不常见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
  6.2 如确需设副篇名(副题),则用圆括号或破折号与主篇名分开。
  6.3 篇名中可用已被习用的缩略字或代号,但不宜将缩略字和原形字同时列出。
  6.4 主篇名用二号宋体,副篇名用比主篇名小一号的字或不同的字体,以示区别。
  6.5 篇名一般居中排,也可顶格排。
  7 作者署名
  7.1 文章应列出作者姓名及其工作单位全称和所在城市、邮编。
  7.2 为文献作者提供过咨询或物质条件资助或其他重要帮助的单位和个人,不应成为作者 ,可以在正文后的致谢项目中一一致谢。
  7.3 作者姓名用4号仿宋体,单位名称用6号宋体。
  8 摘要
  8.1 论文摘要是对本篇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是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的完整短文;内容应包含与该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字数不超过300字,排在作者姓名、单位与正文之间。
  8.2 摘要应同时翻译成英文,英文摘要的字数不宜超过250个实词,排在论文末尾"参考文献"结束之后。英文摘要前应有篇名、作者姓名及单位。
  8.3 摘要2字用5号黑体,占3个字位(中间空1个字),摘要内容用5号楷体,单栏通行 ,每行前缩2格,后空2格。
  8.4 摘要内容结束后应列出本文的关键词(Key words),每篇文章可列出3~8个。
  关键词3字用5号黑体。关键词包含主题词(已规范化的正式主题词)与非正式主题词。都是用以表达论文创新内容的科学名词。关键词首先应从《汉语主题词表》上选择符合论文创造性主题的规范化了的 主题词。
  关键词应译为英文,英文关键词列于英文摘要之后。
  9 论文收到日期、附注及注释表
  9.1 每篇文章首页末设"脚注"刊载文章的收到日期和作者简介。
  9.2 文章的附注要尽量减少。对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其他重大项目资助的论文,也应在论文首页末脚注说明。
  脚注内容一律前空两格,用6号正体排印,并用10格长度正线与正文分开,收稿日期均用全数字式日期表示法标注。
  9.3 文内附注用加圆括号的小阿拉伯数字序号,按同一文章编码,序号与说明用小一号字置于本页末。图注与表注,另行编码,置于图表的下方。
  9.4 文章涉及的符号、标志、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等较多时,可在正文前排列注释表。
10 文章构成、标题层次
  10.1 文章按下表构成
  前置部分:题名
  作者及所在单位
  摘要
  关键词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由编辑部负责分类)
  符号、标志、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等的注释表
  主体部分
  (1) 文章有前言、序言、引言或其他类似的段落,则可指定0(零)为该段(章节)的编号 。"0"用黑体顶格排印。
  (2) 层次序号采用国际标准ISO2145-1978(E)"文献工作-书写文献的章节编号方法"
  1 (顶格) (无圆点)
  1.1 (空两格) (圆点.下)
  1.1.1 (空两格)
  1.1.1.1 (空两格)
  文内标题力求简短,以不超过15字为宜,不用标点符号,标题末留空一格。
  文内标题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为3~4级,最多不超过5级。
  在文内接排不另起行的序号可用①、②、③…符号排印。
  (3) 结论
  (4) 致谢
  (5) 参考文献
  (6) 英文标题、英文文摘、关键词
  10.2 章节编号采用阿拉伯数字4级编号。章、条、款、目都应有独立的标题用以标注本节的主题。
  11 文章正文
  11.1 正文是文章的核心和主体部分,要求论点明确、论证严谨、层次分明,论据充分可靠 、文字简练畅达。
  编辑应在不改变作者原意的前提下对文章进行加工修改,使文章在文辞上提高一步,并 使文章符合编排印刷的要求,如发现较重大疑点或差错,应征得作者意见后再作修改。
  11.2 加工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数据可靠,名词术语、简化汉字、标点符号、引用文献、国家 法定计量单位等的准确性,所用字母符号应能明显区分文字的种别、大小写、正斜体、上下角。
  11.3 分期连载的文章应在每期篇后加注连续次号,除最后一期外,在文末加注"待续", 最后一次的文末加注"续完"。每一后续部分应在文前注明已分期排载的卷、期、页次。
  11.4 文中的半字线(即对开线、连接号)、希腊字、罗马字或俄、日、法等外文及特殊符号、字形、字号等,在编辑加工时应在原稿上予以注明。
  12 表格
  12.1 各种形式的表格是科技文章的组成部分。表格应具有"自明性",表应精心设计、结构简洁、不要与文献内容或插图重复,内容亦要精练紧凑,突出要的数据。
  12.2 表一般应有表序和表题,一文只有1个表者,可不用序号,于表题前加"附表"2字即可。有2个以上表则应按先后顺序连续编号。表题应简明、确切,一般以不超过15字为宜,不用标点符号,序号与表题间留空1格。
  12.3 表序号和表题列于表格上方,用5号黑体与正文区别,表内用小5号或6号宋体。
  12.4 表头中各项目一般要用规范化的量与单位的符号标明。表中量的符号、缩略词等应与文中一致。各栏参数的计量单位相同时,可将单位符号写在表的右上角;同栏参数单位相同时,则写在该栏参数名称(或符号)下方;相邻栏采用相同的单位时可在表头内合并使用同一计量单位符号。
  12.5 表内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表内同一栏的数值应注意有效位数,数值上下要对齐( 常以小数点为准)。表内数据必须与正文相符。表内空白代表未测或无此项,"-" 代表未发现,"0"代表所测结果为零。
  相邻档内的数字或内容相同者,不能用"同上"、"同左"或其他类似词句,应一一标 注。
  12.6 表不宜过大并尽可能随文排,最大不得超过一页版芯的大小。表宽不超过版芯2/3宽时表旁排文。表格幅面(包括表注、表序、表题在内)距上下左右文字不少于1个5号字距。
  表格一般横排,如表格横向狭而长,版幅面宽不够,可折为两段,用细双线接排在同一页内。表格需转下页续排时,应中断在一个横栏处,用细直线闭合;下页续排的表格上方居中写明"续表×"。续表的表头不能省略,亦不能用数字序号代替。过宽的表格需要将版面 横放时,表头就在版面的左方。一般不得设跨页表。
  12.7 学报采用表格形式为3线表,上下框线用粗直线(反线),中间用细直线(正线),必要时可加辅助线。主表和续表均为横排时,双页码的表头靠切口边,单页码的表头靠订口边。
  12.8 表内不用"备注"项,表格所需说明的事项,可用简练的文字附注于表底线下方。对表内需注释者应在其右上角标示星号,表注用6号宋体排印;表注文字左右距表格轮廓至少各缩进2个6号字。
  13 插图
  13.1曲线图、机械和各种构造图、线路图、框图、各种流程图、实物照片、显微透射照片及各种图像记录等,统称为插图。插图是科技文章的组成部分,要给予足够重视。
  插图应具有"自明性",即单独看图及图注亦可理解图意。图要精选,切忌与文字和表格重复,图的编排要力争紧凑合理,将需要显示的内容清晰、正确、突出地表现出来。图一般随文排。
  13.2 插图均应有图序和图题。一文只有1图者可不用序号,于图题前加"附图"2字。如有2 个以上插图时图序应连续编号。图题力求简明,一般以不超过15字为宜,末尾不加标点。图序与图题之间空一格,图序和图题列于插图的下方,可用5楷或正文不同的其它字体,以示区别。
  图形中尽量减少文字,各种结构图中尽量用规范化的符号或按顺(或逆)时针方向用数字依序编号,然后在图注中说明。图注用6号宋体左右居中排印在图序和图题下方。图注文字左右距插图轮廓两侧至少各缩进2个6号字。
  13.3 线条图应用硫酸绘图纸精心设计与绘制,布局合理,比例适当,大小适中,线条清晰 ,粗细均匀,主辅线分明,图中文字和符号为6号或小5号宋体。
  13.4 图中坐标的量和单位符号分别置于纵横坐标轴外侧,一般居中排,横坐标自左而右, 纵坐标自下而上,且字形顶左抵右。曲线图右侧的纵坐标标注方法同左侧。
  13.5 照片与各种图形记录及其复制件,要求主题和显示部分的轮廓鲜明、图形清晰、反差适中,一般在图形上应有表示目的物尺寸的标度,或在图例中具有正确的放大倍数。
  14 数学式和化学式
  14.1 文章中重要的或后文将再次提及的公式、算式、方程式或反应式等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序号,并加圆括号,用5号字排印在该式同行(与式中等号、主分数线或反应 方向符号等对齐),右顶格,按全文连续排序,公式较多时亦可分章排序,写成(3,4),表示第3章第4式,全刊应统一。
  14.2 公式、算式、方程式或反应式等,一般均另行横排,前空3个5号字,末尾标点略去。 式间的简短说明文字,如"式中"、"由"、"令"、"设"等,可在左顶格排,后空一格排公式或注释性内容;说明文字超过3字的,可前空2格排印,紧随的公式、算式、方程式或反 应式等则要另行起排。
  14.3 式中代号的注释格式,一律采用"式中"(另行左顶格)后空1格排代号、二字线、 注释内容;各代号的注释分行齐排,前空3格,条间及未尾标点均可略去。
  14.4 公式或算式必须转行时优先在关系符号"="、"<"、">",其次在计算符号"+ "、 "-"、"×"、"÷"等处,反应式在反应方向符号""、"→"、"="处转行,左顶格排印。如在等号"="处连续转行,各等号应上下排齐。式中的反应条件用6号字体标注于反应方向符号的上、下方,式中的各种符号、数字、缩写字与其前面字母之间,以及数字与数字之间,均空1/4字距。
  14.5 注意化学实验公式、分子式、离子式、电子式、反应式和结构式的排写规则,严格区别结构式中键的符号与数字符号,如单键与减号、双键与等号、分枝键与小(大)于号、远小 (大)于号等。
  14.6 分式尽量写成横式(1/A)或负数幂(A-1),少用叠式以节省版面。某些复杂的数字式,应尽可能利用缩写字加以简化,例如可以将指数"ef (x)"改写成exp[f(x)],将繁分式简化成普通算式,但务必注意不能产生岐义和误解。
15 数字
  15.1 章节、图表、注释、参考文献的编号应统一数字,带有计量单位的数字或运算中的分 数、倍数、百分数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时间一般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必要时也可用中文数字表示。
  15.2 不定量词(如任何一个工人,这是一种办法等)、以数字作名词或形容词(如十二指肠、 两次大战)、成语、夏历、历史年号、天干纪年法中的数字用中文数字表示;必要时整数 、约 数、倍数和百分数也可用中文表示,例如:数十亿,约增加三分之一;降低百分之八十等。
  年份不能简写,如1967年不能写67年。避免文中出现"今天"、"后年"等字样。日期可采用缩写形式,如1988-03-18或1988 03 18。
  15.3 数字的增加只能用倍数或百分数表示。数字的减少不能用倍数,而只能用百分数表示。
  15.4 约数和起迄数的表示法如下:一百五十万可写成"150万";三到五可以写成3~5,三 万到五万应写成3万~5万,不能写成3~5万。必须正确使用数字前后的"约"、"近"、" 左右"等词。
  15.5 中文序数词用中文表示。例如:第一章第三节;外文数词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例如Fig .1,Table 1。
  15.6 小数点符号一律用下脚点"."表示。小数必须写出小数点前定位的"0",例如0.32而非.32。
  15.7 大于999的数和小数点前后多于三位数的数,在小数点向左和向右每隔三位数加一个4分铅字隔开(而不用千分撇","),例如:
  9 562.023而非9,562.023
  62.023 567而非62.023,567。
  15.8 数值中的有效位数应全部写出。例如:级差为0.25的数列,每一个数均应精确至小数点后第二位。例如1.50,1.75,2.00,而非1.5,1.75,2。
  15.9 如果整数或小数点后有三个以上的"0"时,可以采用10n(n±3,±6)的乘幂式表示 。例如:1000=103, 100000=100×103,0.001=1×10-3。
  15.10 表示偏差范围的数值按下列方式书写:
  20±2℃,而非20℃±2℃
  15.11 各种测量、计算数值需要修约时,不能简单地运用"四舍五入"法,而应按GB1.1-81 附录C的数字修约规则进行。
  15.12 数字作为词素构成定型的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我国农历和清代以前(含清代)的历史纪年,以及邻近2个数字并列连用所表示的概数,均使用汉字数字。表示概数时,数字间不加顿号,如五六吨,十六七岁等。
  16 计量单位
  16.1 计量单位一律按以下文件执行:1984年2月27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1984年3月9日国家计量局发布的《全面推行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意见》;1884年 6月1日文化部出版局、国家计量局发出的《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方法"的联合通知》和1984年6月9日国家计量局发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方法》。在此基础上,可参照GB3100-1982,GB301-1982,GB3102/(0-13)-1982执行。
  16.2 计量单位一律用国际通用的符号(SI单位符号)表示。但某些不常用的计量单位符号,为避免误解可用汉字表示。
  16.3 对于同一计量单位的一系列数据,可以仅在最后一个数据后面列出计量单位符号。例如:5.0,7.5,10.0,12.5mm。尺寸单位的数值相乘的正确写法为7m×2m×3m。
  16.4 如果由两个字母构成的无量纲组合(如雷诺数Re)在乘积中作为一个系数出现时, 它与其余符号之间应隔开半字空隙。指数、对数和三角函数等函数中的变量,都应是数、数值或量的无量纲组合,如exp(W/WT),ln(p/kpa),sin(wt)。
  16.5 常用的计量单位符号如下:
  长度
  米(主单位,以汉字表示时不用公尺) m
  厘米(10-2米,以汉字表示时不用公厘) cm
  毫米(10-3米) mm
  微米(10-4米) μm (不应写成μ)
  容积
  升(主单位,不用立升) l或L
  分升(10-1升) dl
  毫升(10-3升)(不用西西)ml(不应写成cc)
  微升 (10-6升) μl
  质量
  千克(103克,用汉字表示亦可用公斤) kg
  克(主单位) g
  毫克(10-3克) mg
  纳[诺]克 (10-9克,不用毫微克) ng (不应写成mμg)
  其他
  面积:平方米 m2
  体积:立方米 m3
  时间:小时 h
  分钟 min
  秒 s
  温度:摄氏度 ℃
  频率:赫(或"赫兹") Hz
  声压级:分贝 dB
  压强:标准大气压atm
  热量:焦(尔) J
  16.6 所有计量单位符号后均不加句号("。")。
  16.7 复合组成的单位一般只用两个符号,不宜用3个以上的单位符号。例如"每天每公斤体重3mg"应写成"每天3mg/kg",不宜写成3mg/kg/d。
  16.8 量的符号一律采用斜体。为区别不同情况可在量的符号的右下方用下角标作为识别标志,其中:以量符号和表示顺序的字符作下角时,用斜体,其他下角标(包括数字)都用正体 。应严格区分数与角标的字号大小,底数用5号字,角标用6号字,角标的角标用7号字,依此类推。
  16.9 单位的符号一律用正体,单位符号与数值间空1/4 5号字距。图表中用符号表示数值的量和单位时,一般用量与单位的比值表示,如m/kg。
  17 外文字母的书写规则
  应特别注意外文字母的正斜体、大小写、黑白体和上下角标,容易混淆者应予以标明。
  17.1 正体用于下列情况:计量单位和用于构成十进倍数的SI词头符号;数字公式中的运算符号和缩写号(如微分号d,偏微分号,连加号∑,增量符号Δ,极限符号lim,行列式dct 等);常数π,e;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和双曲线函数符号;某些特殊函数[如厄米特多项式Hn(x),伽玛函数Γ(x)等];非负整数集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值R,复数集C;化学元素符号;物理量符号中为有别于其他量而加的具有特定含义的下角标(如势能Ep ,宏观总截面∑tot,盐酸浓度CHCl;计算机内存容量K;仪器元件,样品等的型号;生物学中拉丁文学名的定名人和亚族以上(含亚族)的学名等等。
  17.2 斜体用于下列情况:用字母代表的量和一般函数(如x、y、△ABC、AB、f(x)、X 、Y、Z轴等);物理量符号和代表物理量或变动性数字的下角标(如体积V,能谱角截 面σΩ.E′,磁量子数mi等);无量纲参数符号(如Re);矢量和张量 [用黑斜体或白斜体上方加单箭头(矢量)和双箭头(张量)];生物学中属以下(含属)的拉丁文学名;化学中的旋光性。
  17.3 注意外文字母大小写的用法。凡外文句首、专有名词、姓名、国家、机关团体、地名 、参考文献表的文稿篇名,标题的首字母应大写。书刊名称、原始论文题名中除虚词外,每个实词的首字母应大写。量和单位符号中规定大写的字母大写。应特别注意英文字母中的" O"和数字"0"(零)及几何中圆"O"的区别。
  18 简繁字和标点符号
  18.1 简化字应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布的《简化字总表》为准 ,不得杜撰。
  除特殊需要(应标明)外,不用废除的繁体字、异体字,严禁使用自选字和其他错别字。 
  外文书刊的"and/or"(和/或)不含汉语习惯,应写为"和(或)"。
  18.2 在编辑加工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形似义异、音似义异或形异义近的错别字。
  例如:"覆盖"误为"复盖";"荧光"误为"萤光";"预备"误为"予备";"圆 形"误为"园形"等。
  18.3 日文中的汉字是繁体字的,不能用简化字代替。
  18.4 标点符号的用法一般以1990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修订发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为准。根据科技编辑习惯,外文字母、阿拉伯数字、 百分号等并列时,它们之间一律用逗号",",而不用顿号"、"。
  外文字母、阿拉伯数字、百分号之后的句号用黑圆点".",或文中的句号全用黑圆点 。
  三连点"…"用作省略号;在公式和外文中用1个三连点;在中文表述中用2个三连点, 其后不再写"等"字样。
  18.5 居中线
  a.半字"-"用于复合名词等;
  b.一字线"--"用于起止范围等;
  c.二字线"----"用于注释、同义词及意思的转折和引伸等。
  19 参考文献
  19.1 为了反映文章的科学依据和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之后一般应列出参考文献表。列出的限于那些作者亲自阅读过的、最主要的且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一般论著限在15篇以内,文献综述不超过30篇。
  19.2 参考文献在正文中的引用,应顺序编码,序号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5号或6号阿拉伯数字标注,用方括号括起,根据文献引用方式置于行文之中或所指引部分的右上角。
  19.3 参考文献附于文末,按正文所引用顺序排列。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科学技术期刊编排规则"(GB33179-82)为准。其外文刊物名缩写按国际标准"文献工作-期刊名缩写的国际规则"[ISO-1972(E)]为准。
  参考文献表中的序号编码不加括号,不加",",按"著者/题名/出版事项"顺序排列 ,各条著录结尾均不加标点。
  期刊--著者.题名.期刊名称(外文刊名可缩写,并省略缩写点),出版年,卷号(期号) :页码。
  专著--著者.书名.版次(第一版不标注).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论文集--著者.题名.见(英文用In):主编.文集名.版次(第1版不标注).出版年.页码 。
  19.4 参考文献表置于正文结束后,间距2个5号字距处,"参考文献"4字用5号黑体居中排 ,字间空一格,下空1 5号空排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序号用5号黑体左顶格排,不加任何标点符号,后空1格用5号仿宋排著录,转行时均空2格。各条著录结尾均不加标点。
20 科学技术名词及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20.1 科学技术名词要规范化,文献中使用的中英文科学技术名词要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已发布的科技名词。尚未由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科学名词,尽量采用已公布的各个学科、行业的《汉语主题词表》中的科技名词;或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各分册词条中的名词。有机化合物的名称以《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汪巩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为准),酶的名称以《酶的分类与命名》(袁振远等编.调味副食品科技编辑部)为准。新的外来名词应加注原文;非规范和非公知公用的科技名词,应在文章首次出现时给予明确的定义和说明。
  20.2 凡已被公认习惯沿用的缩略语,可以不加说明直接代替原词使用。例如TB(=tuberculo sis)、TV(=television)等。不常用的近代新兴学科的新的缩略语于文内第一次出现时,应将原词或词组在括号内加以说明。
  20.3 原词过长,在文中又要多次出现,为节省篇幅,可于第一次出现时,于该词后加"(以 下简称×××)"字样。
  20.4 文献引用中国人作者姓名,应写全名,例如:"据钱学森报告",不应写为"据钱氏报告"。
  20.5 地名、国名、朝代等涉及政策、政治性问题,使用时应特别注意,凡是规定不能用的术语应禁止使用。例如:"蒙古族"不能称为"蒙族";"清朝"不能称为"满清"," 俄国十月命"不能称为"苏联二月革命",要特别注意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区别,如根据外交部1988年10月19日通知,不要将南斯拉夫称为东欧国家等。
  21 附录
  21.1 在下列情况下,文章可以有附录:有些材料编入正文会有损于编排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但对正文内容是非常重要的补充;篇幅较大而不宜插入正文的重要材料;重要的数学推导 ,计算程序,有关图表;非正文所必需但对专业读者却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21.2 附录一般接排于有关文章的正文之后,必要时可把附录统一置于学报当期末尾。
  21.3 附录的序码一律用大写拉丁字母表示。例如:附录A,附录B(参照ISO5966-1982),其英译为Annex A.Annex B.
  21.4 附录的页码计入正文连续页码。
  21.5 附录中的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的序码编号方法与正文相同,只须在"章、节、条 、款"的数字之前加上附录的序码。例如:图A.1, 表A.2,公式(A.3),文献[A.4]等。 
  21.6 "附录"2字间空2格,用4号正体,居中排在参考文献表下空两字处,序号用5号黑体 ,内容用5号宋体。
  22 索引
  22.1 每年(卷)最后一期应有全年(卷)的篇名累积索引,称"总目次表"。索引的版头著录学报的全称、卷次和年份。
  22.2 篇名索引按各期的先后和页码顺序编排。
  22.3 篇名索引的页码另行安排,不计入正文页码。
  23 致谢
  23.1 作者对参加、协助完成本文的有关人员表示感谢,可书写"致谢"。
  23.2 在致谢栏中,仅对那些确实对作者的工作做过有益的建议和帮助的团体和个人表示谢意。
  23.3 致谢栏置正文末和参考文献之前,与正文之间空一行隔开,用新五宋或五楷,以示与正文的区别。24 简讯、信息、报道等
  24.1 简讯等短文一般作报道性文字处理,只有中文标题、正文和作者署名,不再设英文题 名、作者单位;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参考文献等内容。
  24.2 简讯等短文,可视长短作为补白排印在一篇论文英文部分之后,用花线把二者分开,不另加书眉;也可直接排在封二、封三或封四。 标题用4号黑体,居中排印;正文用5号宋体,作者署名可排在正文末尾,用5号正体,外加圆括号。


关闭窗口

陕西科技大学 学报编辑部 版权所有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大学园区 电话:029-86168067 邮政编码:710021 电子邮箱:xbbjb@sust.edu.cn